2009年12月22日星期二

改變體系,不要改變氣候!

氣候論壇人民宣言,哥本哈根,2009年12月10日

摘要

氣候危機有解。人類和地球需要的是社會顧及公正和永續的變革,以確保所有人類的權利、生命和尊嚴,並且交給後代子孫一個更肥沃、充滿更多生機的星球。

我們,在哥本哈根參加Klimaforum09 的參與者, 社區和所有機構,呼籲每一個人,組織,政府和機構,包括聯合國(UN),共同促進這一必要的變革。這將會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今天所面臨的危機包括經 濟,社會,環境,地緣政治和思想...等各方面相互影響,就像氣候危機一樣。為此,我們呼籲採取緊急氣候行動:

在未來30年完全放棄化石燃料,其中必須包括具體的里程碑,每5年為一期。我們要求立即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的工業化國家以 1990 年危機準,在 2020 年以前,減少至少 40% 排放,並且,對過度消耗大氣,對氣候造成不利影響的所有受影響的團體和人士訂定識別、付款和補償氣候債務的方式。

拒絕純粹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為中心的錯誤且危險的解決方案,如核能,農業,能源,碳捕獲和儲存技術,清潔發展機制,生物炭,抗逆境的各種基改作物,地球工程,降低開發中國家毀林及森林惡化所導致的碳排放(REDD)機制,這些只會加深社會和環境的衝突。

真正解決氣候危機的方法是建基在安全,清潔,可再生和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以及改革食品,能源,土地和水的主權的基礎上, 因此,我們要求第十五次締約國達成協議,藉由環境社會和經濟永續、公平發展,開始恢復環境,並在最終拿出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約。

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所造成的衝擊,將嚴重侵犯人權。各國都有義務進行國際合作,以確保在世界各地根據憲章聯合國尊重人權。任何關於氣候變化的具體協議,必須從更廣泛的範圍著眼,讓我們的社會擁有可以持續的革新。

我們所有參與在Klimaforum09的個人與機構,必須承諾繼續充分並且積極的參與,促進這個需要從根本上改變的社會、政治、經濟結構,並且修正性別,階級,種族,世代,種族...等等不平等與不公義的現象。

這是要求一個從根本要求恢復社會、政治與經濟單位的民主主權。對於自然資源的擁有權,在地化、民主化,與資源取得的控制權,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區 的基礎,這同時也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當然,這也要一個強有力的區域與跨國間的合作條約來處理一般事務,分享資源,以及一個強大、民主的聯合國。

我們呼籲所有有關人士,社會運動,文化,政治或經濟組織加入我們在建立一個強大的全球性運動,引領人民的夢想,提出社會各個層次的需要。如此一來,我們才可以使全球過渡到永續的未來。

2009年12月15日星期二

哥本哈根的氣候與資本主義

瓦登.貝洛(Walden Bello),蘇毓婷翻譯

11月底在日內瓦舉行的WTO第七次部長級會議,以及12月第二週起在哥本哈根的聯合國氣候會議,這兩個相互矛盾、前後交織的會議,突顯出深刻的現實:全世界必需在自由貿易和有效的環境治理間,作出一個選擇。

全球經濟衰退:氣候獲救 在過去一年中,我們看到了某種國際經濟型態的潰敗,它的特點是出口導向以及生產與市場的加速整合。這個交通密集型的全球化經濟,高度依賴著不斷成長的長途貨物運輸。比方說,在美國消費的一盤食物,從源頭到餐桌的平均旅程高達1500英里;另外,交通運輸又高度依賴化石燃料,它佔了2006年13%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和23%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

因此,出口依賴型全球經濟的衰退,也帶來顯著的二氧化碳排放減量,顯示出對於氣候危機的緩和效果。2009年是過去 40年以來,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程度最大的一年。由於全球需求低迷,數以千計的船隻被困在紐約、新加坡、里約熱內盧、漢城等港口,因此大幅度減少高碳鋼 C級重油的使用,這種石油用於 80%的海運;空運的減量意味著顯著減少航空燃料的使用,近年來航空燃油一直是增長最快的溫室氣體排放源。

去全球化的機會

為了回應出口導向全球經濟的崩潰,許多政府透過讓消費者花錢的刺激方案,退回國內市場。伴隨著這一舉動的是從全球化生產結構的撤退、或稱「去全球化」。經濟學人說,「在世界經濟的整合幾乎每一條戰線上倒退」。儘管該雜誌說,企業仍然相信全球供應鏈的效率,「就像所有的鎖鍊一樣,這是它最脆弱的環節,如果企業認為這種組織生產的方式風光不再,就表示危險關頭到了。」

對於許多全球南方和北方的環保人士以及生態經濟學家來說,出口導向全球經濟的破壞,開啟了一個轉型的機會,將經濟生活組織方式變得對氣候及生態更友善。但是全球運輸和貨運對化石燃料的高度依賴,僅僅只是問題的一面。環保人士堅持認為主流的經濟模式需要改變。全球經濟必須從根本上受到過度生產和過度消費所驅動的模式,轉型為以永續發展和分散式生產過程為基礎,並且由人民的實際需求帶動適度或低度的消費。

但是大多數北方決策者假設消費趨勢仍然能夠持續,唯一的挑戰在於如何轉變能源結構,並採用生物燃料、「清潔煤炭」、核能、碳吸收和儲存等科技解案,以及碳交易。這種假設不僅是基於幻想,而且相當危險。事實上,不解決資本主義環境不穩定的內在動力-它在追求利潤的動機下不斷地將活的自然轉變為死的商品,氣候問題無法得到策略性地解決。

大多數技術官僚和經濟學家認為,出口帶動型成長只是暫時撤退,而全球需求將再復甦。他們並沒有預示到對化石燃料較不密集而且生態永續的生產轉型。政策辯論所關注的是,誰將取代破產的美國消費者,成為全球需求的發動引擎。在歐洲和日本的長期衰退之下,中國的成長被期待為全球性通貨膨脹的基礎,但那將是一個奇蹟。中國最近一季 8.9%的年增率,是由目前五千八百五十億美元的刺激方案所達成,主要對象為農村地區。錢花完後,國內需求將可能停止生長。有限的短期現金,不會將中國農民轉變為全球經濟的救主。畢竟,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這些農民目睹著收入和福利的嚴重受損,因為他們承擔著中國出口導向經濟發展的苦果。

多哈死局

但是,不管這種訴諸全球消費者的爭論最後如何解決,世界貿易組織和它來自北方和南方最有影響力的成員,都希望在日內瓦第七次部長級會議完成的多哈回合談判,能恢復全球一體化生產和市場的碳密集趨勢。

經濟學家和政治決策者對於出口引擎復甦全球經濟的盤算,往往忽略出口導向全球化對氣候的負面影響,這是邁向哥本哈根的路上一個危險的鴻溝。美國政策研究所主任約翰卡瓦那說:「經濟決策者關注於如何扭轉經濟衰退;而生態經濟學家關注的是扭轉氣候變遷的策略途徑,這兩者互相矛盾。」

即使沒有WTO的威脅,氣候談判也有其自身的問題。在邁向哥本哈根的路上,氣候變遷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兩項議題:減緩和調適,這兩者都受到阻礙,而主要原因在於工業化(附件1)國家的立場。在減緩方面,主要的發達國家迄今仍拒絕提供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量,而他們提出的自願減量非常輕微。美國的情形是,奧巴馬總統提出不具約束力的承諾,是在2005年的水平上減少17%的溫室氣體排放(GHG)。換算成作為大幅減量指標的1990年水平,僅些微減少4%。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堅稱,在2020年以前削減 25-40%的溫室氣體,是避免全球平均氣溫在本世紀上升超過2度的最低減量數字。而且,這已經被認為是低估的數字。

在協助貧窮國家應對氣候變遷的調適談判,也受到阻礙,因為富有國家不願拿出最小的必要援助金額、無條件技術轉讓,以及透過其所控制的世界銀行之外的機構,轉移資金到發展中國家。 這兩方面的挑戰已經夠棘手了。然而,除非世界各個國家的經濟模式或策略走向成為哥本哈根的討論中心,否則關於減緩和調適最具野心的協定,也將只是權宜之計。除非哥本哈根的談判代表廢黜多哈模式,氣候變遷最重要的驅動力量,亦即以持續增加消費為基礎的出口導向全球化資本主義經濟,將會繼續主導。


瓦登.貝洛是菲律賓國會議員、「免除債務聯盟」主席、「關注全球南方」資深分析家以及「外交政策聚焦」專欄作家。

哥本哈根談判陷入僵局

許國平(Martin Khor),陳思穎翻譯

會議過了一個星期,然而更困難和激烈的部份會在第二個星期發生,也就是上百位總統和總理出席的17號和18號。

目前大家的期望是這些首長可以提出一份「有共識的結果」或共同準備的宣言。但是談判進行的狀況,比較有可能的是政治領袖們會各自做好關鍵的決定。仍舊有許多關鍵議題未獲解決。前幾間出現最大的議題,即是未來全球氣候協議體制。

已開發國家,尤其是日本和歐盟,堅持新的協定必須取代京都議定書。幾乎所有在UNFCCC下的國家,同時也是京都議定書的成員,除了美國是值得一提的國家。

由於美國不打算簽署京都議定書,其他的已開發國家也不想繼續在此議定書的規定下,於是這些國家便希望以另外的協定納入美國;不過,這將要求發展中國家必須在其減量上有所作為。

開發中國家無法接受,因為新的協定不若京都議定書,將嚴格和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規定加諸於已開發國家,要求其減量。

此外,在目前的規定下,開發中國家不須承擔減量的法律責任。於此階段他們不希望被要求「巴里行動計畫」以外的義務;他們擔心這將影響到其經濟發展,尤其在財務和技術轉移的承諾仍未完成的情形下。

上週四兩大工作團隊(京都議定書、長期合作行動)題出新的決議草案時,歐盟和日本強力批評草案將使京都議定書繼續存在。歐盟和日本拒絕參加有關京都議定書的討論超過一天,希望能和主席協商是否有修改草案的空間。
上星期五的一場會議中,歐盟和日本再次表達對此草案的反對立場,並表示延長京都議定書無法解決減排需求。他們認為納入美國和開發中國家的「單一協定」才能解套。

在同場會議中,開發中國家堅持京都議定書能夠繼續,且已開發國家必須同意在2020年以前減量至比1990年少40%。另一項模式是,美國必須在COP框架下做到類似的努力,發展中國家則獲得財務和技術轉移的支持,進行自願減量行動。過去幾週有些開發中國家已經宣佈其國家減量目標,如中國表示將以GNP排放密度計算,在2020年以前減到比2005年少40%~45%的標準,也就是每單位產出的排放減少40%~45%。根據一位中國科學家在上星期於會場舉辦的「碳公平」(Carbon Equity)論壇中的說法,此目標相當積極,比已開發國家過去幾年的減量表現還好。

不過歐盟對此不以為意,表示中國的目標仍不夠。在哥本哈根會談中。歐盟協同其他國家繼續強調開發中國家必須為減量做更多,如在2020年以前必須達到比「正常經濟發展」(business as usual )水準下減少15%~30%的目標。何謂「正常經濟發展」,並未有共同定義或共識。

該責任已經背離2007年12月在巴里島COP13的決議,因此遭到開發中國家的反對;他們已經準備好進行國內自願減量目標,但是不希望以協定規範這些目標。UNFCCC和京都議定書基於「共有但是不同的責任」原則,認定已開發國家在全球暖化問題上有歷史責任,因此他們有更大的責任必須減量。
發展中國家強力要求哥本哈根會談的「雙軌」制度。其一是要求已開發國家(美國除外)在京都議定書的框架下,於第二階段更進一步的減量;其二是以UNFCCC下COP的決議,美國和其他已開發國家進行類似的減量,而發展中國家在受到包括計算、紀錄、審核的財務和技術轉移的支持下進行減量。
G77+中國集團的蘇丹籍主席表示:「無法接受協商停滯不前和已開發國家興致缺缺的態度。我們強力反對他們想要扼殺目前唯一一個具有法律約束性的京都議定書。」

發展中國家的協商代表紛紛發言支持主席的說法,並表示COP締約國和京都議定書簽署國必須於週五會議中以雙軌進行。包括格瑞那達(代表小島國聯盟)、甘比亞(代表非洲集團)、南非、奈及利亞、巴西、印度、中國、馬來西亞、沙烏地阿拉伯、巴基斯坦、阿曼、埃及、巴布亞紐幾內亞、吐瓦魯、阿富汗、科威特、密克羅尼西亞、波利維亞。

印度表示:「雙軌的合法性必須維持下去,我們必須避免任何想跳脫第二期京都議定書的舉動。」

中國亦強調雙軌制是所有UNFCCC締約國(包括美國)在巴里會談所同意的。當會談只剩幾天時,已開發國家仍舊沒有表現應有的政治意願,是全球有目共睹的。波利維亞批評已開發國家應為75%的排放負起歷史責任,卻想否認其對開發中國家和地球欠下的「氣候債」,扼殺京都議定書。「如今他們說他們要等其他人做出承諾後才願意回應,完全不想負責。」

當會場正在進行協商時,超過10萬人在哥本哈根的街道上遊行,要求各國領袖立即行動及做到「氣候正義」。

協商陷入僵局,特別是京都議定書的存亡、雙軌的結果,抑或新的協定,皆正在威脅會議的成功與否。離12月17日、18日各國總統或總理蒞臨的時間所剩不多,希望能簽署具歷史性的氣候協定。至於最後會是至少包括氣候框架的部份協定,或是決定繼續協商,仍值得關注。

(許國平,南方中心(South Center)執行長)

2009年12月10日星期四

讓我們三思而行-公民社會呼籲將技術評估納入氣候協定

我們-來自世界各地的公民社會組織和社會活動團體-認為迫切需要真正的、持久的應對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我們認識到,如果沒有真正的、持久的應對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將帶來人類不得不面對的致命後果。我們必須緊迫地增強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能力,同時顯著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一些公司、個人、甚至是政府正在恐慌和無助地推廣未經測試和未經證明的技術,作為「我們唯一的選擇」。然而我們不願意看到,在沒有考證對生態和社會影響的情形下,這些未經測試和未經證明的技術,就被推廣使用。一些視為能儲存碳或調控自然體系的技術,可能造成災難性的生態和社會後果。在某些情形或方面技術轉讓是在哥本哈根長期合作行動談判中的四個關鍵議題之一 (其他是減緩、適應和資金)。在討論中的政府間談判文本考慮了不同的加快技術滲透的措施。它很可能是創建一個「行動計畫」以及一個「技術機構」和不同的技術組或創新中心,在以後的時間內證實它對決定何種技術獲得資金及政治上的支持具影響力。我們需要保證恰當的技術可以得到它們需要的支援,而錯誤的技術會被放棄。如果沒有一個全面的社會和環境的評估過程,這個目標就不會實現。

在許多情況下,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法都已是人類力所能及的,不涉及任何複雜的新技術,而是有意識的決策和公共政策,以減少人類在生態的足跡。例如,許多土著人和農民有世代流傳的良好技術,這些技術已經幫助他們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忽視這些已有的傳統技術,而熱衷於從其他地方引進新的、專利技術是無意義的。經評估對環境和社會都有益的技術需要進行交換和交流。不能以保護知識產權為由,阻礙這些有益技術的交換和交流。而一些被稱之為「環境無害」 的技術,事實上有可預見到的對社會或環境的嚴重負面影響。例如:

-眾所周知核能對環境和人類健康有危險,以及還有核武器擴散的潛在威脅。

-為生物能源和生物燃料提供原料的農作物和樹木種植,可導致大批農民和土著人流離失所或遷徙,並且摧毀現有的碳密生態環境,從而加速氣候變化。

-農耕方法,包括轉基因農作物和樹木,使用農用化學品和合成肥料,大規模

單一種植和工業飼養,這些都對氣候、人類健康和生物多樣性帶來威脅。對海洋,大氣層和土地(岩土工程)進行有意的、大規模的技術干預,可能會使氣候系統更加不穩定,對遠離使用這些技術國的其他國家都可帶來破壞性後果。例如:

-海洋優養化可能破壞海洋生態系統和干擾食物鏈。

-注入平流層硫酸鹽可能導致赤道地區大面積乾旱,造成農作物欠收和加劇已惡化的饑荒。

-生物碳未經證實可螯合碳或改善土壤,但由於某些商業利益卻已被積極地推廣。

在哥本哈根,很可能創建一個負責與氣候相關技術的新國際機構,並將有新資金為其運作。但是到目前為止,談判的文本沒有提及要求這個新機構來評估這些技術對社會、經濟和環境影響(這些影響經常是跨越國境),或是評估對人類、包括婦女、土著人、農民、漁民等的影響。

所謂預防原則,應該是要在政府和政府間機構啟動資金、資助發展技術或在全球使用技術之前,對這些技術作認真仔細的評估,而不是在使用之後才做。這在國際法中已有先例:由157個國家批准的“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規定對於轉基因生物,必須按照這一原則。公眾參與諮詢的國家和國際項目,並有受技術直接影響的人參與評估,是至關重要的。人們必須有機會來決定他們想要何種技術,並拒絕那些對環境有害或破壞社會公平的技術。

因此,我們要求對氣候變化相關的所有新技術有明確和一貫的國際準則:在第15 次締約方會議的國家必須確保制定對技術嚴格評估的預防機制,並具有法律約束力,使這些新技術的危險、可能的影響和適當性在推廣之前被恰當和民主地評估。任何負責技術評估和轉讓的新機構,除了應促進評估中與農民、土著人和受潛在影響的社區充分協商及其參與,還必須有公平的性別和地區代表性。

欲簽署組織和團體,請發送電郵至 Francesca@etcgroup.org,並在主題注明Look Before You Leap, 相關訊息請見 http://www.etcgroup.org/.

2009年12月9日星期三

我們為何離開農場,來到哥本哈根?

2009年12月07日
農民之路主席亨利.薩拉吉在 Klimafroum 開幕式的演說。

今晚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夜晚,我們在此為了社會運動和公民社會在Klimaforum大會的開幕而聚集。我們國際農民運動「農民之路」的朋友,從世界各個角落而來,我們離開我們的農田、我們的牲畜、我們的森林、還有我們農村裡的家庭,來這裡與大家共聚一堂。

有什麼重要的事情讓我們跑到這麼遠的地方?有幾個原因。首先,我們想告訴你,氣候變化已經嚴重影響我們。它帶來洪水,乾旱和病蟲害的爆發,造成歉收。我必須指出,這些歉收並不是農民造成。相反的,它是排放溫室氣體的汙染者破壞自然循環所造成的。因此,我們小農戶來這裡所要表達的,不是要替他們的錯誤付帳,而是要求排放者面對自己的責任。

第二,我想與你們分享一些關於哪些農業活動造成溫室氣體排放的事實。新的數據已經清楚表明,工業化農業以及全球化的糧食體系必須為44至57%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負責。這項數字可細分如下:
(一)農業活動要擔負11至15%,
(二)開墾土地和砍伐森林導致額外的15至18%,
(三)食品加工,包裝和運輸造成15至20% ,
(四)分解有機廢物造成另外3至4%。

這意味著,我們目前的糧食體系是一個重大的污染。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是:當農業部門本身的製造了超過一半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時,我們如何解決氣候混亂、饑荒並確保更好的農民生計?

我們認為,工業化和農企業的農業模式才是問題的根源,我剛才提到的這些因砍伐森林、將天然林轉換成單一植林的排放百分比,都是農企業的運作所產生,而不是家庭農場。而農業的大量甲烷排放,也是因為世界銀行所支持的綠色革命,鼓勵使用尿素作為化學肥料而造成。同時,自由貿易協定(FTA)和世界貿易組織(WTO)推動的農業貿易自由化,更助長糧食在全球加工和運輸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

如果我們真正想對抗氣候危機,我們的唯一要務就是制止工業化農業。農企業不僅促成氣候危機,它也殘害世界小農。全世界有數以百萬計的男性和女性農民,從他們的土地上被驅離;另外每年還有數百萬人,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土地衝突中遭受暴力威脅。世界上十多億飢餓的人群中,小農和無地的農民占絕大多數。另一方面,由於自由貿易,南亞許多小農戶自殺。因此,制止工業化農業,是我們唯一可以走的路。

目前這個倚賴碳交易機制的氣候談判,會帶來氣候變遷的解決方案嗎?我們認為,碳交易機制,只會圖例製造污染的國家和公司,並帶給發展中國家小農戶和土著人民更多災難。在 REDD 的倡議(減少排放的森林砍伐和退化),已經將許多原住民和小農戶驅離自己的土地。越來越多的農地轉變為植樹造林,以吸引碳排放的信用額度。

2007 年在巴里島的締約國第十三次會議,農民之路就已提出無地農民和小農民解決氣候變化的方案,那就是「永續的小規模農戶可替地球降溫」。今天在締約國第十五次會議,我們再次提出這項建議,並以數據證明它可減少一半以上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這一數據來自:

(一)恢復、調解土壤的有機質,可以減少20至35%排放量。
(二)改變工廠的集中肉類生產及重整牲畜和農作物生產,可以減少5至9%的排放量。
(三)讓糧食體系回到以當地市場和生鮮食品為主,將進一步減少10至12%的排放量。
(四)停止開墾土地和砍伐森林將減少15至18%的排放量。總之,讓農業脫離大型農企業的掌握,並且放回小農的手中,這樣就可以減少一半的全球排放溫室氣體。這是我們提出的方案,我們稱之為糧食主權。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社會運動一同努力,共同奮鬥,結束目前在氣候談判桌上錯誤的解決方案。這是必須的,否則我們將面對一個更大的世界性悲劇。作為社會運動,我們必須把自己的議程帶到談判桌上,因為我們是第一批氣候難民與受害者,因此,氣候正義在我們手中。

在1996年世界糧農組織(FAO)糧食高峰會議,各國政府承諾在2015年以前減少一半飢餓人口。但現實情況是,飢餓人口在最近急劇地增加。我們不希望同樣的事情發生的氣候談判-無論各國政府在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內談什麼,最後還是只看到排放量的增加。

我們邀請所有的社會運動都在哥本哈根聯合起來,將氣候正義帶到談判桌上。只有透過團結和社會正義,才能實現氣候正義。

本文由陳建泰翻譯,蘇毓婷校稿。原文請見農民之路網站

碳交易的故事

氣候大拍賣